2020年,终于快要过去了。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购物中心经营直接跌入谷底。不过,在现实与政策利好的双重刺激之下,各个购物中心打出不同的“求生”玩法,为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带来了新的转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购物中心 “求生欲”极强的这一年~


客流低、空置高、业绩下滑 购物中心“拔凉拔凉”的

今年上半年的购物中心可以说是内心“拔凉拔凉的”,整体业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客流量和出租率的跳水。

根据赢商云智库的数据显示,购物中心第一季度的客流经历了从2月断崖式下跌,到3月大幅度反弹的波动过程。进入二季度,客流波动幅度渐趋平稳,6月的客流波动幅度为7.5%。而7、8月也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

疫情对于除了生鲜超市和药店以外的所有线下店铺,都是颠覆性的冲击。从抗风险能力弱的个体户,到资金链紧绷的连锁品牌,要么亏本收场,要么选择主动撤场。这也使得空置率成为了今年上半年购物中心的最大难题之一。

总得来说,疫情对线下实体的冲击力度前所未有。受疫情带来的品牌业绩下滑或撤店,以及租金减免政策的影响,绝大部分商企今年上半年的租金收入出现了下滑。根据各大商企的半年度财报来看,利润均有超一半幅度的降幅。


免租、线上下联动、商户洗牌 购物中心的“求生”大作战

面对疫情这道“送命题”,购物中心们都展示出了极强的求生欲,纷纷出招应对,期望化险为夷。

1、为商户免租

大家都明白,在这样残酷的经济环境下,只有携手才能“活下去”。所以,为了与商户们共克时艰,全国各大商企纷纷勇担重责,从营业时间、内部环境、租户管理等方面着手应对疫情。

万达、华润、太古、恒隆、 永旺、万科、印力、京基百纳、佳兆业、首创、天虹、正大、中南、金茂、苏宁...都加入了免租大军,全国有超千家购物中心出台租金减免、租金减半、下调管理费和物业费等政策,支持商户。

减租对购物中心的短期的业绩虽有一定影响,但购物中心的业主基本都是有实力的大企业,比如商业物业的大户万达集团,2019年万达商管租金收入为384.8亿元,其中万达广场出租率99.9%,租金收缴率100%。万达一个月减免的租金金额虽然高达30多亿元,但比起租金收入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购物中心的经营和长期持续发展,是不会受到减租的影响。

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减租这一行为,既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商企的社会担当,更在无形中给商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避免了商户们不堪重负退租的情况,增强了购物中心和商户的合作黏性。

2、线上卖货

这次疫情成为购物中心转型线上卖货的“催化剂”。因为随着电商的不断崛起,传统的购物中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线上卖货或成为购物中心转型的长期探索。

另一方面,特殊期间使得不少购物中心闭店或缩短营业时间,为了方便消费者以及应对疫情带来的营业困难,购物中心们纷纷开起直播间“回血”,推出直播荐货、线上直购、建群卖货等方式,提供线上下单、外送到家的服务。结合线上平台推出各种优惠,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比如补贴消费券、线上消费送积分、点外卖送美食券等等…

比如:印力集团的“花花节”就采取线上会员平台领消费券、线下消费的形式,在“花花节”直播当天线上总销售就近200万。银泰和淘宝联合推出的“云柜姐”直播卖货,一次直播产生的销售额,相当于导购在门店上了一周班的业绩。

3、线下吸粉

随着疫情受控,下半年国内整体消费市场逐渐回暖。购物中心们敏锐的抓住行业快速复苏的关键时期,谋划线下活动,激发疫情后的消费热情。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假日出游人数大幅度增多,各大购物中心、景点迎来密集的客流。据赢商大数据-MALL眼监测,与元旦假期相比,“双节”期间50个典型购物中心的日均客流已恢复七成。据商务部统计,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

为了迎接“双节”消费高峰,各大购物中心推出各种线下活动,包括:中秋创意市集、主题IP展、音乐会、艺术展出、情景互动体验、中秋美食节等形式多样特色活动吸引消费者。

购物中心的“线下吸粉”新玩法也颇有成效。在双节期间,华润集团旗下“万象”系列购物中心零售额高达29.47亿元;大悦城控股的商业项目销售额8.0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环比平日提升23%。

2020已接近尾声,冬日气氛愈发浓烈,全国各地的购物中心也陆续披上限定装扮。脑洞大开的另类圣诞树、有趣的互动玩法、新潮的IP展、梦幻的灯饰...今年冬季,购物中心用唯美又治愈的美陈,向同患难、共重生的这一年告别。

4、商户洗牌

由疫情引起的商户洗牌也在每个购物中心进行着。虽然餐饮和服装业在今年承压较大,但一些国际大牌、国潮品牌、新潮餐饮品牌…正在利用当前时机进驻购物中心,持续扩张。购物中心利用这些人气品牌为自己引流,达成双赢。

国际大牌们秉持着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决心,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消费者,都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地”。比如:DIOR迪奥深圳万象天地香水化妆品全球旗舰店开业;NBA全球最大旗舰店在广州北京路正式营业;美国潮牌Stüssy中国内地首家 Chapter 店将登陆上海;ZARA亚洲最大门店落户北京王府井。

国内市场需求的旺盛,也给国潮品牌带来了更多机遇。从各大购物中心的店铺结构中可以发现,完美日记、泡泡玛特、华为、小米、蔚来…本土品牌在商户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不少知名或新潮餐饮品牌也开始纷纷进驻购物中心。比如喜茶在深圳第100家门店开业;全国首家米菲厨房(Miffy kitchen)在深圳欢乐海岸正式开业。这些动辄排队几个小时的人气餐饮店,无疑是为购物中心引流的好方式之一。

购物中心通过商户洗牌,引入更多的人气商户进驻。同时联动商户品牌开展各种IP营销活动,为商户及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展望

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满血复活的购物中心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与机会。我们在这里简单说两点吧。

第一,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已是购物中心必经之路。直播这种新消费模式,对于释放消费潜力、激发消费动能有重要的作用。但购物中心直播需要注意的是:直播需要企业有互联网基因,有稳健的技术支持;其次,团队主力要年轻,要创新,要了解直播玩法,还要吸引眼球;最后,还要有强大的客群基础才能够带来稳定的销售。

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直播,线上是购物中心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作为线下为主的购物中心,还是要看重私域流量的累积。

第二点就是不论是线上卖货、品牌更迭,还是加码新型消费,购物中心们在揽客手段上各出奇招,这意味着,比拼品牌、内容的同时,运营能力成为了考验项目长久生存的重中之重需要购物中心提升消费的体验感,带来与线上不一样的消费体验。传统的购物中心要借势焕新,一些新兴购物中心在这股浪潮下,也需要为自己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标签。

所以,购物中心的终极生存指南就是:商企们应专注于购物中心的运营上,让更多消费者愿意来消费。